同步类容器和并发类容器
一、集合容器框架
在Java的集合容器框架中,主要有四大类别:List、Set、Queue、Map。
注意Collection和Map是顶层接口,而List、Set、Queue接口则分别继承了Collection接口,分别代表数组、集合和队列这三大类容器。
像ArrayList、LinkedList都是实现了List接口,HashSet实现了Set接口,而Deque(双向队列,允许在队首、队尾进行入队和出队操作)继承了Queue接口,PriorityQueue实现了Queue接口。另外LinkedList(实际上是双向链表)同时也实现了Deque接口。
但以上容器都是非线程安全的。如果有多个线程并发地访问这些容器时,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在编写程序时,必须要求程序员手动地在访问到这些容器的地方进行同步处理,这样导致在使用这些容器的时候非常地不方便。所以,Java提供了同步容器供用户使用。
二、Java中的同步类容器
在Java中,同步容器主要包括2类:
1)Vector、Stack、HashTable
2)Collections类中提供的静态工厂方法创建的类
Vector实现了List接口,Vector实际上就是一个数组,和ArrayList类似,但是Vector中的方法都是synchronized方法,即进行了同步措施;Stack也是一个同步容器,它的方法也用synchronized进行了同步,它实际上是继承于Vector类;HashTable实现了Map接口,它和HashMap很相似,但是HashTable进行了同步处理,而HashMap没有。
Collections类是一个工具提供类,注意,它和Collection不同,Collection是一个顶层的接口。在Collections类中提供了大量的方法,比如对集合或者容器进行排序、查找等操作。最重要的是,在它里面提供了几个静态工厂方法来创建同步容器类,如下图所示:
这些同步容器都是通过synchronized进行同步来实现线程安全的,那么很显然,这必然会影响到执行性能。
而且虽然他们都是线程安全的,但这并不说明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线程安全,看你怎么用了,例如下面的这个例子:
public class Test {
static Vector<Integer> vector = new Vector<Integer>();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while(true) {
for(int i=0;i<10;i++)
vector.add(i);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
public void run() {
for(int i=0;i<vector.size();i++)
vector.remove(i);
};
};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
public void run() {
for(int i=0;i<vector.size();i++)
vector.get(i);
};
};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while(Thread.activeCount()>10) {
}
}
}
}
运行结果是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数组下标越界的运行时异常。也许有朋友会问:Vector是线程安全的,为什么还会报这个错?很简单,对于Vector,虽然能保证每一个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访问它,但是不排除这种可能,当某个线程在某个时刻执行这句时:
for(int i=0;i<vector.size();i++)
vector.get(i);
假若此时vector的size方法返回的是10,i的值为9,在他要获取下标为9的元素时,有另外一个线程先执行了这句:
for(int i=0;i<vector.size();i++)
vector.remove(i);
将下标为9的元素删除了,在删除过程中因为有锁,所以之前的那个线程无法执行vector.get(i);处于阻塞状态,等这个线程把下标为9的元素删除了之后获取到锁再执行。那么通过get方法访问下标为9的元素肯定就会出问题了。说明这是程序逻辑本身存在线程安全问题,因此为了保证线程安全,必须在方法调用端做额外的同步措施,如下面所示:
public class Test {
static Vector<Integer> vector = new Vector<Integer>();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while(true) {
for(int i=0;i<10;i++)
vector.add(i);
Thread thread1 = new Thread(){
public void run() {
synchronized (Test.class) { //进行额外的同步
for(int i=0;i<vector.size();i++)
vector.remove(i);
}
};
};
Thread thread2 = new Thread(){
public void run() {
synchronized (Test.class) {
for(int i=0;i<vector.size();i++)
vector.get(i);
}
};
};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while(Thread.activeCount()>10) {
}
}
}
}
三、Java中的并发类容器
为了解决同步类容器的性能问题,在Java 1.5之后提供了并发容器,位于java.util.concurrent目录下,这个目录俗称并发包。
3.1、ConcurrentMap
ConcurrentMap接口下有两个重要的实现:ConcurrentHashMap、ConcurrentSkipListMap。ConcurrentHashMap把整个哈希表分成多个segment,每个segment一把锁,主要通过锁分段技术减小了锁的粒度,降低了冲突,从而提高了并发性。在实际的应用中,散列表一般是读多写少。ConcurrentHashMap 就针对读操作做了大量的优化,运用了很多并发技巧,如不可变对象和使用volatile保证内存可见性,这样,在大多数情况下读操作甚至无需加锁也能获得正确的值。ConcurrentHashMap的concurrencyLevel(默认值为16)表示并发级别,这个值用来确定Segment的个数,Segment的个数是大于等于concurrencyLevel的第一个2的n次方的数。比如,如果concurrencyLevel为12,13,14,15,16这些数,则Segment的数目为16(2的4次方)。理想情况下ConcurrentHashMap的真正的并发访问量能够达到concurrencyLevel,因为有concurrencyLevel个Segment,假如有concurrencyLevel个线程需要访问Map,并且需要访问的数据都恰好分别落在不同的Segment中,则这些线程能够无竞争地自由访问(因为他们不需要竞争同一把锁),达到同时访问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参数起名为“并发级别”的原因。该值设置过高会照成空间的浪费,设置过低会降低并发性。这种对调优的把握是要通过对底层实现的深刻理解和不断的实践积累才能获取的。
3.2、CopyOnWirte容器
Cope-On-Write简称COW,是一种用于程序设计中的优化策略,称为写时复制,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执行修改操作时进行底层数组复制,使得修改操作在新的数组上进行,不妨碍原数组的并发读操作,复制修改完成后把原数组引用指向新数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并发的读而不需要加锁,因为当前容器不会添加任何元素,所以也是一种读写分离的思想。但正是因为写时复制,所以不能保证数据的实时性,而只能保证最终一致性。
在concurrent包下实现CopyOnWrite机制的容器有两种,CopyOnWriteArrayList和CopyOnWriteArraySet。
CopyOnWriteArrayList中有一个Object数组array用来存放数据,对于set()、add()、remove()等修改数据的操作会加上重入锁ReentrantLock,等修改操作完成替换掉array的引用之后才释放锁,从而保证写操作的线程安全,而针对读操作没有任何锁。
CopyOnWriteArraySet其实就是一个CopyOnWriteArrayList,不过就是在方法中避免重复数据而已,甚至这些避免重复数据的函数也是在CopyOnWriteArrayList中定义的,CopyOnWriteArraySet中只是包含一个CopyOnWriteArrayList的属性,然后在方法上做个包装,除了equals方法外,其他当前类中的所有函数都是调用的CopyOnWriteArrayList的方法,所以严格来讲可以使用一个CopyOnWriteArrayList作为具有Set特性的写时复制数组(不过就是没有继承AbstractSet)。
根据CopyOnWirte容器的实现原理可知,CopyOnWirte容器保证读写分离,十分适合读多写少的场景,但不适合写多的场景。
3.3、线程安全队列
在并发编程中我们有时候需要使用线程安全的队列。如果我们要实现一个线程安全的队列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使用阻塞算法,另一种是使用非阻塞算法。使用阻塞算法的队列可以用一个锁(入队和出队用同一把锁)或两个锁(入队和出队用不同的锁)等方式来实现,而非阻塞的实现方式则可以使用循环CAS的方式来实现。java.util.concurrent.atomic包相关类就是CAS的实现。
ConcurrentLinkedQueue是一个适用于高并发场景下的非阻塞的队列,通过无锁的方式(采用CAS操作),实现了高并发状态下的高性能,通常ConcurrentLinkedQueue的性能优于BlockingQueue。ConcurrentLinkedQueue是一个基于链接节点的无界线程安全队列,它采用先进先出的规则对节点进行排序,当我们添加一个元素的时候,它会添加到队列的尾部,当我们获取一个元素时,它会返回队列头部的元素,该队列不允许NULL元素。
阻塞队列当队列是空的时候,再想获取元素就会阻塞进入等待状态,所以非常适合生产者-消费者模式。阻塞队列BlockingQueue接口JDK提供了7种实现:
- ArrayBlockingQueue :一个由数组结构组成的有界阻塞队列。
- LinkedBlockingQueue :一个由链表结构组成的有界阻塞队列。
- PriorityBlockingQueue :一个支持优先级排序的无界阻塞队列。
- DelayQueue:一个使用优先级队列实现的无界阻塞队列。
- SynchronousQueue:一个不存储元素的阻塞队列。
- LinkedTransferQueue:一个由链表结构组成的无界阻塞队列。
- LinkedBlockingDeque:一个由链表结构组成的双向阻塞队列。
只读事务(@Transactional(readOnly = true))的一些概念
念:从这一点设置的时间点开始(时间点a)到这个事务结束的过程中,其他事务所提交的数据,该事务将看不见!(查询中不会出现别人在时间点a之后提交的数据)
应用场合:
如果你一次执行单条查询语句,则没有必要启用事务支持,数据库默认支持SQL执行期间的读一致性; 如果你一次执行多条查询语句,例如统计查询,报表查询,在这种场景下,多条查询SQL必须保证整体的读一致性,否则,在前条SQL查询之后,后条SQL查询之前,数据被其他用户改变,则该次整体的统计查询将会出现读数据不一致的状态,此时,应该启用事务支持。 【注意是一次执行多次查询来统计某些信息,这时为了保证数据整体的一致性,要用只读事务】
怎样设置:
对于只读查询,可以指定事务类型为readonly,即只读事务。 由于只读事务不存在数据的修改,因此数据库将会为只读事务提供一些优化手段,例如Oracle对于只读事务,不启动回滚段,不记录回滚log。
(1)在JDBC中,指定只读事务的办法为: connection.setReadOnly(true);
(2)在Hibernate中,指定只读事务的办法为: session.setFlushMode(FlushMode.NEVER); 此时,Hibernate也会为只读事务提供Session方面的一些优化手段
(3)在Spring的Hibernate封装中,指定只读事务的办法为: bean配置文件中,prop属性增加“readOnly” 或者用注解方式@Transactional(readOnly=true) 【 if the transaction is marked as read-only, Spring will set the Hibernate Session’s flush mode to FLUSH_NEVER, and will set the JDBC transaction to read-only】也就是说在Spring中设置只读事务是利用上面两种方式
在将事务设置成只读后,相当于将数据库设置成只读数据库,此时若要进行写的操作,会出现错误
什么是阻塞队列?如何使用阻塞队列来实现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什么是阻塞队列?
阻塞队列是一个在队列基础上又支持了两个附加操作的队列。
2个附加操作:
支持阻塞的插入方法:队列满时,队列会阻塞插入元素的线程,直到队列不满。
支持阻塞的移除方法:队列空时,获取元素的线程会等待队列变为非空。
阻塞队列的应用场景
阻塞队列常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场景,生产者是向队列里添加元素的线程,消费者是从队列里取元素的线程。简而言之,阻塞队列是生产者用来存放元素、消费者获取元素的容器。
几个方法
在阻塞队列不可用的时候,上述2个附加操作提供了四种处理方法
方法处理方式 | 抛出异常 | 返回特殊值 | 一直阻塞 | 超时退出 |
---|---|---|---|---|
插入方法 | add(e) | offer(e) | put(e) | offer(e,time,unit) |
移除方法 | remove() | poll() | take() | poll(time,unit) |
检查方法 | element() | peek() | 不可用 | 不可用 |
JAVA里的阻塞队列
JDK 7 提供了7个阻塞队列,如下
1、ArrayBlockingQueue 数组结构组成的有界阻塞队列。
此队列按照先进先出(FIFO)的原则对元素进行排序,但是默认情况下不保证线程公平的访问队列,即如果队列满了,那么被阻塞在外面的线程对队列访问的顺序是不能保证线程公平(即先阻塞,先插入)的。
2、LinkedBlockingQueue一个由链表结构组成的有界阻塞队列
此队列按照先出先进的原则对元素进行排序
3、PriorityBlockingQueue 支持优先级的无界阻塞队列
4、DelayQueue 支持延时获取元素的无界阻塞队列,即可以指定多久才能从队列中获取当前元素
5、SynchronousQueue不存储元素的阻塞队列,每一个put必须等待一个take操作,否则不能继续添加元素。并且他支持公平访问队列。
6、LinkedTransferQueue由链表结构组成的无界阻塞TransferQueue队列。相对于其他阻塞队列,多了tryTransfer和transfer方法
transfer方法
如果当前有消费者正在等待接收元素(take或者待时间限制的poll方法),transfer可以把生产者传入的元素立刻传给消费者。如果没有消费者等待接收元素,则将元素放在队列的tail节点,并等到该元素被消费者消费了才返回。
tryTransfer方法
用来试探生产者传入的元素能否直接传给消费者。,如果没有消费者在等待,则返回false。和上述方法的区别是该方法无论消费者是否接收,方法立即返回。而transfer方法是必须等到消费者消费了才返回。
7、LinkedBlockingDeque链表结构的双向阻塞队列,优势在于多线程入队时,减少一半的竞争。
如何使用阻塞队列来实现生产者-消费者模型?
通知模式实现:所谓通知模式,就是当生产者往满的队列里添加元素时会阻塞住生产者,当消费者消费了一个队列中的元素后,会通知生产者当前队列可用。
使用BlockingQueue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为什么BlockingQueue适合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任何有效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解决方案都是通过控制生产者put()方法(生产资源)和消费者take()方法(消费资源)的调用来实现的,一旦你实现了对方法的阻塞控制,那么你将解决该问题。
Java通过BlockingQueue提供了开箱即用的支持来控制这些方法的调用(一个线程创建资源,另一个消费资源)。java.util.concurrent包下的BlockingQueue接口是一个线程安全的可用于存取对象的队列。
BlockingQueue是一种数据结构,支持一个线程往里存资源,另一个线程从里取资源。这正是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所需要的,那么让我们开始解决该问题吧。
生产者
以下代码用于生产者线程
package io.ymq.example.thread;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BlockingQueue;
/**
* 描述:生产者
*
* @author yanpenglei
* @create 2018-03-14 15:52
**/
class Producer implements Runnable {
protected BlockingQueue<Object> queue;
Producer(BlockingQueue<Object> theQueue) {
this.queue = theQueue;
}
public void run() {
try {
while (true) {
Object justProduced = getResource();
queue.put(justProduced);
System.out.println("生产者资源队列大小= " + queue.size());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x) {
System.out.println("生产者 中断");
}
}
Object getResource() {
try {
Thread.sleep(1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x) {
System.out.println("生产者 读 中断");
}
return new Object();
}
}
消费者
以下代码用于消费者线程
package io.ymq.example.thread;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BlockingQueue;
/**
* 描述: 消费者
*
* @author yanpenglei
* @create 2018-03-14 15:54
**/
class Consumer implements Runnable {
protected BlockingQueue<Object> queue;
Consumer(BlockingQueue<Object> theQueue) {
this.queue = theQueue;
}
public void run() {
try {
while (true) {
Object obj = queue.take();
System.out.println("消费者 资源 队列大小 " + queue.size());
take(obj);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x) {
System.out.println("消费者 中断");
}
}
void take(Object obj) {
try {
Thread.sleep(100); // simulate time passing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x) {
System.out.println("消费者 读 中断");
}
System.out.println("消费对象 " + obj);
}
}
测试该解决方案是否运行正常
package io.ymq.example.thread;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BlockingQueu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inkedBlockingQueue;
/**
* 描述: 测试
*
* @author yanpenglei
* @create 2018-03-14 15:58
**/
public class ProducerConsumer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int numProducers = 4;
int numConsumers = 3;
BlockingQueue<Object> myQueue = new LinkedBlockingQueue<Object>(5);
for (int i = 0; i < numProducers; i++) {
new Thread(new Producer(myQueue)).start();
}
for (int i = 0; i < numConsumers; i++) {
new Thread(new Consumer(myQueue)).start();
}
Thread.sleep(1000);
System.exit(0);
}
}
运行结果
生产者资源队列大小= 1
生产者资源队列大小= 1
消费者 资源 队列大小 1
生产者资源队列大小= 1
消费者 资源 队列大小 1
消费者 资源 队列大小 1
生产者资源队列大小= 1
生产者资源队列大小= 3
消费对象 java.lang.Object@1e1aa52b
生产者资源队列大小= 2
生产者资源队列大小= 5
消费对象 java.lang.Object@6e740a76
消费对象 java.lang.Object@697853f6
......
消费对象 java.lang.Object@41a10cbc
消费对象 java.lang.Object@4963c8d1
消费者 资源 队列大小 5
生产者资源队列大小= 5
生产者资源队列大小= 5
消费者 资源 队列大小 4
消费对象 java.lang.Object@3e49c35d
消费者 资源 队列大小 4
生产者资源队列大小= 5
从输出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队列大小永远不会超过5,消费者线程消费了生产者生产的资源
spring面试题(1)
1、什么是Spring框架?Spring框架有哪些主要模块?
- spring目标是简化企业级开发的技术框架
- 主要模块有:核心容器,数据访问/集成,Web,AOP,工具,消息和测试模块
2、使用Spring框架有什么好处?
下面列举了一些使用Spring框架带来的主要好处:
- Dependency Injection(DI) 方法使得构造器和JavaBean properties文件中的依赖关系一目了然。
- 与EJB容器相比较,IoC容器更加趋向于轻量级。这样一来IoC容器在有限的内存和CPU资源的情况下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和发布就变得十分有利。
- Spring并没有闭门造车,Spring利用了已有的技术比如ORM框架、logging框架、J2EE、Quartz和JDK Timer,以及其他视图技术。
- Spring框架是按照模块的形式来组织的。由包和类的编号就可以看出其所属的模块,开发者仅仅需要选用他们需要的模块即可。
- 要测试一项用Spring开发的应用程序十分简单,因为测试相关的环境代码都已经囊括在框架中了。更加简单的是,利用JavaBean形式的POJO类,可以很方便的利用依赖注入来写入测试数据。
- Spring的Web框架亦是一个精心设计的Web MVC框架,为开发者们在web框架的选择上提供了一个除了主流框架比如Struts、过度设计的、不流行web框架的以外的有力选项。
- Spring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事务管理接口,适用于小型的本地事物处理(比如在单DB的环境下)和复杂的共同事物处理(比如利用JTA的复杂DB环境)。
3、什么是控制反转(IOC)?什么是依赖注入?
IOC是一种编程思想,用于指导我们如何设计出一个松耦程序。在spring框架中,有了IOC容器后,把__创建和查找依赖对象的控制权交给容器__,容器进行注入组合对象,所以对象和对象之间是松耦合的,这样也__方便测试,利于功能复用__,更重要的是使得程序的整个体系结构变得非常灵活
DI:Java 1.3之后一个重要特征是反射(reflection),它允许程序在运行的时候动态的生成对象、执行对象的方法、改变对象的属性,spring就是通过反射来实现注入的。,
4、请解释下Spring中的IOC?
IOC是一种编程思想,用于指导我们如何设计出一个松耦程序。在spring框架中,有了IOC容器后,把__创建和查找依赖对象的控制权交给容器__,容器进行注入组合对象,所以对象和对象之间是松耦合的,这样也__方便测试,利于功能复用__,更重要的是使得程序的整个体系结构变得非常灵活
5、BeanFactory和ApplicationContext有什么区别?
BeanFactory
BeanFactory是spring的原始接口,针对原始结构的实现类功能比较单一,BeanFactory接口实现的容器,特点是在每次获取对象时才会创建对象。
ApplicationContext
继承了BeanFactory接口,拥有BeanFactory的全部功能,并且扩展了很多高级特性,每次容器启动时就会创建所有的对象。
创建ApplicationContext的方法:
- 丛类路径下加载配置文件: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 (“applicationContext.xml”);
- 从硬盘绝对路径下加载配置文件: FileSystemXmlApplicationContext(“d:/xxx/yyy/xxx”);
6、将Spring配置到你的应用中共有几种方法?
将Spring配置到应用开发中有以下三种方式:
- 基于XML的配置
- 基于注解的配置
- 基于Java的配置
7、什么基于XML的配置?
在Spring框架中,依赖和服务需要在专门的配置文件来实现,我常用的XML格式的配置文件。这些配置文件的格式通常用开头,然后一系列的bean定义和专门的应用配置选项组成。 SpringXML配置的主要目的时候是使所有的Spring组件都可以用xml文件的形式来进行配置。这意味着不会出现其他的Spring配置类型(比如声明的方式或基于Java Class的配置方式) Spring的XML配置方式是使用被Spring命名空间的所支持的一系列的XML标签来实现的。Spring有以下主要的命名空间:context、beans、jdbc、tx、aop、mvc和aso。
8、什么基Java的配置?
Spring对Java配置的支持是__由@Configuration注解和@Bean注解来实现__的。由__@Bean注解的方法将会实例化、配置和初始化一个新对象__,这个对象将由Spring的IoC容器来管理。被@Configuration所注解的类则表示这个类的主要目的是作为bean定义的资源。被@Configuration声明的类可以通过在同一个类的内部调用@bean方法来设置嵌入bean的依赖关系。
9、怎样用注解的方式配置Spring?
Spring在2.5版本以后开始支持用注解的方式来配置依赖注入。可以用注解的方式来替代XML方式的bean描述,可以将bean描述转移到组件类的内部,只需要在相关类上、方法上或者字段声明上使用注解即可。注解注入将会被容器在XML注入之前被处理,所以后者会覆盖掉前者对于同一个属性的处理结果。 注解装配在Spring中是默认关闭的。所以需要在Spring文件中配置一下才能使用基于注解的装配模式。如果你想要在你的应用程序中使用关于注解的方法的话,请参考如下的配置。
在 标签配置完成以后,就可以用注解的方式在Spring中向属性、方法和构造方法中自动装配变量。 下面是几种比较重要的注解类型:
- @Required:该注解应用于设值方法。
- @Autowired:该注解应用于有值设值方法、非设值方法、构造方法和变
- @Qualifier:该注解和@Autowired注解搭配使用,用于消除特定bean自动装配的歧义。
- JSR-250 Annotations:Spring支持基于JSR-250 注解的以下注解,@Resource、@PostConstruct 和 @PreDestroy。
10、描述Spring Bean的生命周期?
Spring Bean的生命周期简单易懂。在一个bean实例被初始化时,需要执行一系列的初始化操作以达到可用的状态。同样的,当一个bean不在被调用时需要进行相关的析构操作,并从bean容器中移除。 Spring bean factory 负责管理在spring容器中被创建的bean的生命周期。Bean的生命周期由两组回调(call back)方法组成。
-
初始化之后调用的回调方法。
-
销毁之前调用的回调方法。
- Spring框架提供了以下四种方式来管理bean的生命周期事件:
- InitializingBean和DisposableBean回调接口
- 针对特殊行为的其他Aware接口
- Bean配置文件中的Custom init()方法和destroy()方法
- @PostConstruct和@PreDestroy注解方式 使用customInit()和 customDestroy()方法管理bean生命周期的代码样例如下
11、描述Spring中各种Bean的范围?
1,singleton Spring ioc 容器中仅有一个 Bean 实例,Bean 以单例的方式存在;(默认)
2,prototype 每次从容器中调用 Bean 时,都返回一个新的实例;
3,request 每次 HTTP 请求都会创建一个新的 Bean;
4,session 同一个 HTTP Session 共享一个 Bean;
5,global session 同一个全局 Session 共享一个 Bean,一般用于 Portlet 应用环境;
6,application 同一个 Application 共享一个 Bean
12、什么是Spring的嵌入beans?
在spring的配置文件中,命名空间, 对于嵌入式的beans标签,想信大家很少使用过,或者接触过,起码,我本人就没用过. 它非常类似于Import标签所提供的功能;
13、Spring框架中的单例bean是否是线程安全的?
线程安全这个问题,要从单例与原型Bean分别进行说明。
原型Bean 对于原型Bean,每次创建一个新对象,也就是线程之间并不存在Bean共享,自然是不会有线程安全的问题。
单例Bean 对于单例Bean,所有线程都共享一个单例实例Bean,因此是存在资源的竞争。
无状态Bean,也就是线程中的操作不会对Bean的成员执行查询以外的操作,那么这个单例Bean是线程安全的。比如Spring mvc 的 Controller、Service、Dao等,这些Bean大多是无状态的,只关注于方法本身。
有状态对象(Stateful Bean) :就是有实例变量的对象,可以保存数据,是非线程安全的
- 在类中定义一个ThreadLocal成员变量,将需要的可变成员变量保存在 ThreadLocal 中(推荐的一种方式)。
14、请举例说明如何用Spring注入一个Java的集合类?
<beans>
<!-- Definition for javaCollection -->
<bean id="javaCollection" class="com.howtodoinjava.JavaCollection">
<!-- java.util.List -->
<property name="customList">
<list>
<value>INDIA</value>
<value>Pakistan</value>
<value>USA</value>
<value>UK</value>
</list>
</property>
<!-- java.util.Set -->
<property name="customSet">
<set>
<value>INDIA</value>
<value>Pakistan</value>
<value>USA</value>
<value>UK</value>
</set>
</property>
<!-- java.util.Map -->
<property name="customMap">
<map>
<entry key="1" value="INDIA"/>
<entry key="2" value="Pakistan"/>
<entry key="3" value="USA"/>
<entry key="4" value="UK"/>
</map>
</property>
<!-- java.util.Properties -->
<property name="customProperies">
<props>
<prop key="admin">admin@nospam.com</prop>
<prop key="support">support@nospam.com</prop>
</props>
</property>
</bean>
</beans>
15、请举例说明如何在Spring的Bean中注入一个java.util.Properties?
<bean id="adminUser" class="com.howtodoinjava.common.Customer">
<!-- java.util.Properties -->
<property name="emails">
<props>
<prop key="admin">admin@nospam.com</prop>
<prop key="support">support@nospam.com</prop>
</props>
</property>
</bean>
16、请解释Spring的Bean的自动生成原理?
第一步:解析XML
第二步:获取每个Bean的Class
第三步:利用反射对Bean的私有属性赋值
17、请解释自动装配模式的区别?
在Spring框架中共有__5种自动装配__,让我们逐一分析。
-
no:这是Spring框架的默认设置,在该设置下自动装配是关闭的,开发者需要自行在bean定义中用标签明确的设置依赖关系。
-
byName:该选项可以根据bean名称设置依赖关系。当向一个bean中自动装配一个属性时,容器将根据bean的名称自动在在配置文件中查询一个匹配的bean。如果找到的话,就装配这个属性,如果没找到的话就报错。
-
byType:该选项可以根据bean类型设置依赖关系。当向一个bean中自动装配一个属性时,容器将根据bean的类型自动在在配置文件中查询一个匹配的bean。如果找到的话,就装配这个属性,如果没找到的话就报错。
-
constructor:造器的自动装配和byType模式类似,但是仅仅适用于与有构造器相同参数的bean,如果在容器中没有找到与构造器参数类型一致的bean,那么将会抛出异常。
-
autodetect:该模式自动探测使用构造器自动装配或者byType自动装配。首先,首先会尝试找合适的带参数的构造器,如果找到的话就是用构造器自动装配,如果在bean内部没有找到相应的构造器或者是无参构造器,容器就会自动选择byTpe的自动装配方式。
18、如何开启基于基于注解的自动写入?
@Resource注解方式进行装配,默认按名称装配,当找不到与名称匹配的bean才会按类型装配 @Autowired自动装配具有兼容类型的单个bean属性。可以对类成员变量、方法及构造函数进行标注,完成自动装配的工作。通过@Autowied的使用来代替set方法。(property属性通过调用setter进行赋值)
19、请举例说明@Required注解?
@Required注解应用于bean属性的setter方法,它表明影响的bean属性在配置时必须放在XML配置文件中。
当被@Required的set方法,在xml中没有被设置,活抛出 BeanInitializationException
的异常
20、请举例说明@Autowired注解?
使用 @Autowired 注解进行装配,
- 只能是根据类型进行匹配。
- @Autowired 注解可以用于 Setter 方法、构造函数、字段,甚至普通方法,前提是方法必须有至少一个参数。
- @Autowired 可以用于数组和使用泛型的集合类型。然后 Spring 会将容器中所有类型符合的 Bean 注入进来。@Autowired 标注作用于 Map 类型时,如果 Map 的 key 为 String 类型,则 Spring 会将容器中所有类型符合 Map 的 value 对应的类型的 Bean 增加进来,用 Bean 的 id 或 name 作为 Map 的 key
21、请举例说明@Qualifier注解?
当同一个Class被在bean初始化多次时,我们需要明确的注入我们想要的bean,可以通过一下两个方法
1.@Qualifier(name=”????”) 和@Autowired 配合使用
2.通过@Resource 的方式,因为 @Resource可通过beanID示例化
22、请说明构造器注入和setter方法注入之间的区别?
set设值注入有如下优点
- 设值注入需要该Bean包含这些属性的setter方法
- 与传统的JavaBean的写法更相似,程序开发人员更容易理解、接收。通过setter方法设定依赖关系显得更加只管。
- 对于复杂的依赖关系,如果采用构造注入,会导致构造器国语臃肿,难以阅读。Spring在创建Bean实例时,需要同时实例化器依赖的全部实例,因而导致性能下降。而使用设值注入,则能避免这些问题
- 尤其是在某些属性可选的情况况下,多参数的构造器显得更加笨重
构造注入有以下优势
- 构造注入需要该Bean包含带有这些属性的构造器
- 构造注入可以在构造器中决定依赖关系的注入顺序,优先依赖的优先注入。例如,组件中其他依赖关系的注入,常常要依赖于DataSrouce的注入。采用构造注入,可以在代码中清晰的决定注入顺序。
- 对于依赖关系无需变化的Bean,构造注入更有用处。因为没有Setter方法,所有的依赖关系全部在构造器内设定。因此,无需担心后续的代码对依赖关系产生破坏。
- 依赖关系只能在构造器中设定,则只有组件的创建者才能改变组件的依赖关系。对组件的调用者而言,组件内部的依赖关系完全透明,更符合高内聚的原则。
23、Spring框架中有哪些不同类型的事件?
Spring的ApplicationContext 提供了__支持事件__和__代码中监听器__的功能。
我们可以创建bean用来监听在ApplicationContext 中发布的事件。ApplicationEvent类和在ApplicationContext接口中处理的事件,如果一个bean实现了ApplicationListener接口,当一个ApplicationEvent 被发布以后,bean会自动被通知。
public class AllApplicationEventListener implements ApplicationListener < ApplicationEvent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ApplicationEvent(ApplicationEvent applicationEvent)
{
//process event
}
}
Spring 提供了以下5中标准的事件:
-
上下文更新事件(ContextRefreshedEvent):该事件会在ApplicationContext被初始化或者更新时发布。也可以在调用ConfigurableApplicationContext 接口中的refresh()方法时被触发。
-
上下文开始事件(ContextStartedEvent):当容器调用ConfigurableApplicationContext的Start()方法开始/重新开始容器时触发该事件。
-
上下文停止事件(ContextStoppedEvent):当容器调用ConfigurableApplicationContext的Stop()方法停止容器时触发该事件。
-
上下文关闭事件(ContextClosedEvent):当ApplicationContext被关闭时触发该事件。容器被关闭时,其管理的所有单例Bean都被销毁。
-
请求处理事件(RequestHandledEvent):在Web应用中,当一个http请求(request)结束触发该事件。
除了上面介绍的事件以外,还可以通过扩展ApplicationEvent 类来开发自定义的事件。
public class CustomApplicationEvent extends ApplicationEvent
{
public CustomApplicationEvent ( Object source, final String msg )
{
super(source);
System.out.println("Created a Custom event");
}
}
为了监听这个事件,还需要创建一个监听器:
public class CustomEventListener implements ApplicationListener < CustomApplicationEvent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ApplicationEvent(CustomApplicationEvent applicationEvent) {
//handle event
}
}
之后通过applicationContext接口的publishEvent()方法来发布自定义事件。
CustomApplicationEvent customEvent = new CustomApplicationEvent(applicationContext, “Test message”);
applicationContext.publishEvent(customEvent);
24、FileSystemResource和ClassPathResource有何区别?
在FileSystemResource 中需要给出spring-config.xml文件在你项目中的相对路径或者绝对路径。在ClassPathResource中spring会在ClassPath中自动搜寻配置文件,所以要把ClassPathResource 文件放在ClassPath下。
如果将spring-config.xml保存在了src文件夹下的话,只需给出配置文件的名称即可,因为src文件夹是默认。
简而言之,ClassPathResource在环境变量中读取配置文件,FileSystemResource在配置文件中读取配置文件。
25、请列举Spring框架中用了哪些设计模式
Spring框架中使用到了大量的设计模式,下面列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
-
代理模式—在AOP和remoting中被用的比较多。
-
单例模式—在spring配置文件中定义的bean默认为单例模式。
-
模板方法—用来解决代码重复的问题。
-
比如. RestTemplate, JmsTemplate, JpaTemplate。
-
前端控制器—Srping提供了DispatcherServlet来对请求进行分发。
-
视图帮助(View Helper )—Spring提供了一系列的JSP标签,高效宏来辅助将分散的代码整合在视图里。
-
依赖注入—贯穿于BeanFactory / ApplicationContext接口的核心理念。
-
工厂模式—BeanFactory用来创建对象的实例。
Spring事务管理的两种方式
事务管理对于企业应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它也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Spring事务管理的两种方式
spring支持编程式事务管理和声明式事务管理两种方式。
- 编程式事务 使用TransactionTemplate或者直接使用底层的PlatformTransactionManager。对于编程式事务管理,spring推荐使用TransactionTemplate。
- 声明式事务 是建立在AOP之上的。其本质是对方法前后进行拦截,然后在目标方法开始之前创建或者加入一个事务,在执行完目标方法之后根据执行情况提交或者回滚事务。声明式事务最大的优点就是不需要通过编程的方式管理事务,这样就不需要在业务逻辑代码中掺杂事务管理的代码,只需在配置文件中做相关的事务规则声明(或通过基于@Transactional注解的方式),便可以将事务规则应用到业务逻辑中。
显然声明式事务管理要优于编程式事务管理,这正是spring倡导的非侵入式的开发方式。声明式事务管理使业务代码不受污染,一个普通的POJO对象,只要加上注解就可以获得完全的事务支持。和编程式事务相比,声明式事务唯一不足地方是,它的最细粒度只能作用到方法级别,无法做到像编程式事务那样可以作用到代码块级别。但是即便有这样的需求,也存在很多变通的方法,比如,可以将需要进行事务管理的代码块独立为方法等等。
声明式事务管理也有两种常用的方式,一种是基于tx和aop名字空间的xml配置文件,另一种就是基于@Transactional注解。显然基于注解的方式更简单易用,更清爽。
spring事务特性
spring所有的事务管理策略类都继承自org.springframework.transaction.PlatformTransactionManager
接口。
其中TransactionDefinition
接口定义以下特性:
事务隔离级别
隔离级别是指若干个并发的事务之间的隔离程度。TransactionDefinition 接口中定义了五个表示隔离级别的常量:
- 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DEFAULT:这是默认值,表示使用底层数据库的默认隔离级别。对大部分数据库而言,通常这值就是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READ_COMMITTED。
- 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READ_UNCOMMITTED:该隔离级别表示一个事务可以读取另一个事务修改但还没有提交的数据。该级别不能防止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因此很少使用该隔离级别。比如PostgreSQL实际上并没有此级别。
- 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READ_COMMITTED:该隔离级别表示一个事务只能读取另一个事务已经提交的数据。该级别可以防止脏读,这也是大多数情况下的推荐值。
- 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REPEATABLE_READ:该隔离级别表示一个事务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多次重复执行某个查询,并且每次返回的记录都相同。该级别可以防止脏读和不可重复读。
- 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SERIALIZABLE:所有的事务依次逐个执行,这样事务之间就完全不可能产生干扰,也就是说,该级别可以防止脏读、不可重复读以及幻读。但是这将严重影响程序的性能。通常情况下也不会用到该级别。
事务传播行为
所谓事务的传播行为是指,如果在开始当前事务之前,一个事务上下文已经存在,此时有若干选项可以指定一个事务性方法的执行行为。在TransactionDefinition定义中包括了如下几个表示传播行为的常量:
-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REQUIRED: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创建一个新的事务。这是默认值。
-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REQUIRES_NEW:创建一个新的事务,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把当前事务挂起。
-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SUPPORTS: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以非事务的方式继续运行。
-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NOT_SUPPORTED:以非事务方式运行,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把当前事务挂起。
-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NEVER:以非事务方式运行,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抛出异常。
-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MANDATORY: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抛出异常。
-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NESTED: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创建一个事务作为当前事务的嵌套事务来运行;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该取值等价于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REQUIRED。
事务超时
所谓事务超时,就是指一个事务所允许执行的最长时间,如果超过该时间限制但事务还没有完成,则自动回滚事务。在 TransactionDefinition 中以 int 的值来表示超时时间,其单位是秒。
默认设置为底层事务系统的超时值,如果底层数据库事务系统没有设置超时值,那么就是none,没有超时限制。
spring事务回滚规则
默认配置下,spring只有在抛出的异常为运行时unchecked异常时才回滚该事务,也就是抛出的异常为RuntimeException的子类(Errors也会导致事务回滚),而抛出checked异常则不会导致事务回滚。可以明确的配置在抛出哪些异常时回滚事务,包括checked异常。也可以明确定义那些异常抛出时不回滚事务。还可以编程性的通过setRollbackOnly()方法来指示一个事务必须回滚,在调用完setRollbackOnly()后你所能执行的唯一操作就是回滚。
以MyBatis为例,基于注解的声明式事务配置
1、添加tx名字空间
xmlns:tx="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tx"
2、开启事务的注解支持
<!-- 开启事务控制的注解支持 -->
<tx:annotation-driven transaction-manager="transactionManager"/>
3、MyBatis自动参与到spring事务管理中,无需额外配置,只要org.mybatis.spring.SqlSessionFactoryBean引用的数据源与DataSourceTransactionManager引用的数据源一致即可。
<bean id="sqlSessionFactory" class="org.mybatis.spring.SqlSessionFactoryBean">
<property name="dataSource" ref="dataSource" />
<property name="configLocation">
<value>classpath:mybatis-config.xml</value>
</property>
</bean>
<bean id="transactionManager" class="org.springframework.jdbc.datasource.DataSourceTransactionManager">
<property name="dataSource" ref="dataSource" />
</bean>
4、使用@Transactional注解
@Transactional 可以作用于接口、接口方法、类以及类方法上。当作用于类上时,该类的所有 public 方法将都具有该类型的事务属性,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方法级别使用该注解来覆盖类级别的定义。
虽然 @Transactional 注解可以作用于接口、接口方法、类以及类方法上,但是 Spring 建议不要在接口或者接口方法上使用该注解,因为这只有在使用基于接口的代理时它才会生效。另外, @Transactional 注解应该只被应用到 public 方法上,这是由 Spring AOP 的本质决定的。如果你在 protected、private 或者默认可见性的方法上使用 @Transactional 注解,这将被忽略,也不会抛出任何异常。
以MyBatis为例,基于.xml文件的声明式事务配置
<tx:advice id="advice" transaction-manager="transactionManager">
<tx:attributes>
<tx:method name="update*" propagation="REQUIRED" read-only="false" rollback-for="java.lang.Exception"/>
<tx:method name="insert" propagation="REQUIRED" read-only="false"/>
</tx:attributes>
</tx:advice>
<aop:config>
<aop:pointcut id="testService" expression="execution (* com.nnngu.service.MyBatisService.*(..))"/>
<aop:advisor advice-ref="advice" pointcut-ref="testService"/>
</aop:config>
Java多线程中提到的原子性和可见性、有序性
1、原子性(Atomicity)
原子性是指在一个操作中就是cpu不可以在中途暂停然后再调度,既不被中断操作,要不执行完成,要不就不执行。
如果一个操作时原子性的,那么多线程并发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变量被修改的情况
比如 a=0;(a非long和double类型) 这个操作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我们说这个操作时原子操作。再比如:a++; 这个操作实际是a = a + 1;是可分割的,所以他不是一个原子操作。
非原子操作都会存在线程安全问题,需要我们使用同步技术(sychronized)来让它变成一个原子操作。一个操作是原子操作,那么我们称它具有原子性。java的concurrent包下提供了一些原子类,我们可以通过阅读API来了解这些原子类的用法。比如:AtomicInteger、AtomicLong、AtomicReference等。
(由Java内存模型来直接保证的原子性变量操作包括read、load、use、assign、store和write六个,大致可以认为基础数据类型的访问和读写是具备原子性的。如果应用场景需要一个更大范围的原子性保证,Java内存模型还提供了lock和unlock操作来满足这种需求,尽管虚拟机未把lock与unlock操作直接开放给用户使用,但是却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字节码指令monitorenter和monitorexit来隐匿地使用这两个操作,这两个字节码指令反映到Java代码中就是同步块—synchronized关键字,因此在synchronized块之间的操作也具备原子性。)
2、可见性(Visibility)
可见性就是指当一个线程修改了线程共享变量的值,其它线程能够立即得知这个修改。Java内存模型是通过在变量修改后将新值同步回主内存,在变量读取前从主内存刷新变量值这种依赖主内存作为传递媒介的方法来实现可见性的,无论是普通变量还是volatile变量都是如此,普通变量与volatile变量的区别是volatile的特殊规则保证了新值能立即同步到主内存,以及每使用前立即从内存刷新。因为我们可以说volatile保证了线程操作时变量的可见性,而普通变量则不能保证这一点。
除了volatile之外,Java还有两个关键字能实现可见性,它们是synchronized。同步块的可见性是由“对一个变量执行unlock操作之前,必须先把此变量同步回主内存中(执行store和write操作)”这条规则获得的,而final关键字的可见性是指:被final修饰的字段是构造器一旦初始化完成,并且构造器没有把“this”引用传递出去,那么在其它线程中就能看见final字段的值。
(可见性,是指线程之间的可见性,一个线程修改的状态对另一个线程是可见的。也就是一个线程修改的结果。另一个线程马上就能看到。比如:用volatile修饰的变量,就会具有可见性。volatile修饰的变量不允许线程内部缓存和重排序,即直接修改内存。所以对其他线程是可见的。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volatile只能让被他修饰内容具有可见性,但不能保证它具有原子性。比如 volatile int a = 0;之后有一个操作 a++;这个变量a具有可见性,但是a++ 依然是一个非原子操作,也就这这个操作同样存在线程安全问题。)
3、有序性(Ordering)
Java内存模型中的程序天然有序性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如果在本线程内观察,所有操作都是有序的;如果在一个线程中观察另一个线程,所有操作都是无序的。前半句是指“线程内表现为串行语义”,后半句是指“指令重排序”现象和“工作内存中主内存同步延迟”现象。
Java语言提供了volatile和synchronized两个关键字来保证线程之间操作的有序性,volatile关键字本身就包含了禁止指令重排序的语义,而synchronized则是由“一个变量在同一时刻只允许一条线程对其进行lock操作”这条规则来获得的,这个规则决定了持有同一个锁的两个同步块只能串行地进入。
先行发生原则:
如果Java内存模型中所有的有序性都只靠volatile和synchronized来完成,那么有一些操作将会变得很啰嗦,但是我们在编写Java并发代码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这一点,这是因为Java语言中有一个“先行发生”(Happen-Before)的原则。这个原则非常重要,它是判断数据是否存在竞争,线程是否安全的主要依赖。
先行发生原则是指Java内存模型中定义的两项操作之间的依序关系,如果说操作A先行发生于操作B,其实就是说发生操作B之前,操作A产生的影响能被操作B观察到,“影响”包含了修改了内存中共享变量的值、发送了消息、调用了方法等。它意味着什么呢?如下例:
//线程A中执行 i = 1;
//线程B中执行 j = i;
//线程C中执行 i = 2; 假设线程A中的操作”i=1“先行发生于线程B的操作”j=i“,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在线程B的操作执行后,变量j的值一定是等于1,结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根据先行发生原则,”i=1“的结果可以被观察到;二是线程C登场之前,线程A操作结束之后没有其它线程会修改变量i的值。现在再来考虑线程C,我们依然保持线程A和B之间的先行发生关系,而线程C出现在线程A和B操作之间,但是C与B没有先行发生关系,那么j的值可能是1,也可能是2,因为线程C对应变量i的影响可能会被线程B观察到,也可能观察不到,这时线程B就存在读取到过期数据的风险,不具备多线程的安全性。
下面是Java内存模型下一些”天然的“先行发生关系,这些先行发生关系无须任何同步器协助就已经存在,可以在编码中直接使用。如果两个操作之间的关系不在此列,并且无法从下列规则推导出来的话,它们就没有顺序性保障,虚拟机可以对它们进行随意地重排序。
a.程序次序规则(Pragram Order Rule):在一个线程内,按照程序代码顺序,书写在前面的操作先行发生于书写在后面的操作。准确地说应该是控制流顺序而不是程序代码顺序,因为要考虑分支、循环结构。
b.管程锁定规则(Monitor Lock Rule):一个unlock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对同一个锁的lock操作。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同一个锁,而”后面“是指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c.volatile变量规则(Volatile Variable Rule):对一个volatile变量的写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对这个变量的读取操作,这里的”后面“同样指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d.线程启动规则(Thread Start Rule):Thread对象的start()方法先行发生于此线程的每一个动作。
e.线程终于规则(Thread Termination Rule):线程中的所有操作都先行发生于对此线程的终止检测,我们可以通过Thread.join()方法结束,Thread.isAlive()的返回值等作段检测到线程已经终止执行。
f.线程中断规则(Thread Interruption Rule):对线程interrupt()方法的调用先行发生于被中断线程的代码检测到中断事件的发生,可以通过Thread.interrupted()方法检测是否有中断发生。
g.对象终结规则(Finalizer Rule):一个对象初始化完成(构造方法执行完成)先行发生于它的finalize()方法的开始。
g.传递性(Transitivity):如果操作A先行发生于操作B,操作B先行发生于操作C,那就可以得出操作A先行发生于操作C的结论。
一个操作”时间上的先发生“不代表这个操作会是”先行发生“,那如果一个操作”先行发生“是否就能推导出这个操作必定是”时间上的先发生“呢?也是不成立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指令重排序。所以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与先生发生原则之间基本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衡量并发安全问题一切必须以先行发生原则为准。
长连接与短连接的区别以及使用场景
首先介绍下短链接和长连接的区别:
短连接
连接->传输数据->关闭连接
比如HTTP是无状态的的短链接,浏览器和服务器每进行一次HTTP操作,就建立一次连接,但任务结束就中断连接。
具体就是 浏览器client发起并建立TCP连接 -> client发送HttpRequest报文 -> server接收到报文->server handle并发送HttpResponse报文给前端,发送完毕之后立即调用socket.close方法->client接收response报文->client最终会收到server端断开TCP连接的信号->client 端断开TCP连接,具体就是调用close方法。
也可以这样说:短连接是指SOCKET连接后,发送接收完数据后马上断开连接。 因为连接后接收了数据就断开了,所以每次数据接受处理不会有联系。 这也是HTTP协议无状态的原因之一。
长连接
连接->传输数据->保持连接 -> 传输数据-> ………..->直到一方关闭连接,多是客户端关闭连接。 长连接指建立SOCKET连接后不管是否使用都保持连接,但安全性较差。
HTTP在短链接和长连接上的选择:
HTTP是无状态的 ,也就是说,浏览器和服务器每进行一次HTTP操作,就建立一次连接,但任务结束就中断连接。如果客户端浏览器访问的某个HTML或其他类型的 Web页中包含有其他的Web资源,如JavaScript文件、图像文件、CSS文件等;当浏览器每遇到这样一个Web资源,就会建立一个HTTP会话
HTTP1.1和HTTP1.0相比较而言,最大的区别就是增加了持久连接支持(貌似最新的HTTP1.1 可以显示的指定 keep-alive),但还是无状态的,或者说是不可以信任的。
如果浏览器或者服务器在其头信息加入了这行代码 Connection:keep-alive
TCP连接在发送后将仍然保持打开状态,于是,浏览器可以继续通过相同的连接发送请求。保持连接节省了为每个请求建立新连接所需的时间,还节约了带宽。
实现长连接要客户端和服务端都支持长连接。
什么时候用长连接,短连接?
长连接多用于操作频繁,点对点的通讯,而且连接数不能太多情况,。每个TCP连接都需要三步握手,这需要时间,如果每个操作都是先连接,再操作的话那么处理速度会降低很多,所以每个操作完后都不断开,次处理时直接发送数据包就OK了,不用建立TCP连接。例如:数据库的连接用长连接, 如果用短连接频繁的通信会造成socket错误,而且频繁的socket 创建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而像WEB网站的http服务一般都用短链接,因为长连接对于服务端来说会耗费一定的资源,而像WEB网站这么频繁的成千上万甚至上亿客户端的连接用短连接会更省一些资源,如果用长连接,而且同时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如果每个用户都占用一个连接的话,那可想而知吧。所以并发量大,但每个用户无需频繁操作情况下需用短连好。
总之,长连接和短连接的选择要视情况而定。
具体网络中的应用的话:
http 1.0一般就指短连接,smtp,pop3,telnet这种就可以认为是长连接。一般的网络游戏应用都是长连接
339 post articles, 43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