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排序
思路
每一轮选取未排定的部分中最小的部分交换到未排定部分的最开头,经过若干个步骤,就能排定整个数组。即:先选出最小的,再选出第 2 小的,以此类推。
参考代码
import java.util.Arrays;
public class Solution {
// 选择排序:每一轮选择最小元素交换到未排定部分的开头
public int[] sortArray(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 循环不变量:[0, i) 有序,且该区间里所有元素就是最终排定的样子
for (int i = 0; i < len - 1; i++) {
// 选择区间 [i, len - 1] 里最小的元素的索引,交换到下标 i
int minIndex = i;
for (int j = i + 1; j < len; j++) {
if (nums[j] < nums[minIndex]) {
minIndex = j;
}
}
swap(nums, i, minIndex);
}
return nums;
}
private void swap(int[] nums, int index1, int index2) {
int temp = nums[index1];
nums[index1] = nums[index2];
nums[index2] = temp;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nums = {5, 2, 3, 1};
Solution solution = new Solution();
int[] res = solution.sortArray(nums);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res));
}
}
总结:
- 算法思想 1:贪心算法:每一次决策只看当前,当前最优,则全局最优。注意:这种思想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
-
算法思想 2:减治思想:外层循环每一次都能排定一个元素,问题的规模逐渐减少,直到全部解决,即「大而化小,小而化了」。运用「减治思想」很典型的算法就是大名鼎鼎的「二分查找」。
- 优点:交换次数最少。
「选择排序」看起来好像最没有用,但是如果在交换成本较高的排序任务中,就可以使用「选择排序」(《算法 4》相关章节课后练习题)。
依然是建议大家不要对算法带有个人色彩,在面试回答问题的时候和看待一个人和事物的时候,可以参考的回答模式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什么什么情况下,用什么什么算法」。
复杂度分析:
时间复杂度:O(N^2),这里 NN 是数组的长度;
空间复杂度:O(1),使用到常数个临时变量。
插入排序(熟悉)
思路
思路:每次将一个数字插入一个有序的数组里,成为一个长度更长的有序数组,有限次操作以后,数组整体有序。
参考代码
public class Solution {
// 插入排序:稳定排序,在接近有序的情况下,表现优异
public int[] sortArray(int[] nums) {
int len = nums.length;
// 循环不变量:将 nums[i] 插入到区间 [0, i) 使之成为有序数组
for (int i = 1; i < len; i++) {
// 先暂存这个元素,然后之前元素逐个后移,留出空位
int temp = nums[i];
int j = i;
// 注意边界 j > 0
while (j > 0 && nums[j - 1] > temp) {
nums[j] = nums[j - 1];
j--;
}
nums[j] = temp;
}
return nums;
}
}
优化:
-
「将一个数字插入一个有序的数组」这一步,可以不使用逐步交换,使用先赋值给「临时变量」,然后「适当的元素」后移,空出一个位置,最后把「临时变量」赋值给这个空位的策略(就是上面那张图的意思)。编码的时候如果不小心,可能会把数组的值修改,建议多调试;
-
特点:「插入排序」可以提前终止内层循环(体现在 nums[j - 1] > temp 不满足时),在数组「几乎有序」的前提下,「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可以达到 O(N)O(N);
-
由于「插入排序」在「几乎有序」的数组上表现良好,特别地,在「短数组」上的表现也很好。因为「短数组」的特点是:每个元素离它最终排定的位置都不会太远。为此,在小区间内执行排序任务的时候,可以转向使用「插入排序」。
复杂度分析:
- 时间复杂度:O(N^2),这里 NN 是数组的长度;
- 空间复杂度:O(1),使用到常数个临时变量。